关于流量、资本的逻辑

来源:公众号“可以成长”,作者:唐钰小宝


不久前提到要更新一篇关于ESOP(期权)的文章,其实后台已经写好,只是尚觉深度不足,还需要再行补充内容。后续会推送,敬请期待。


不一样的想法,分享有趣、深度观点以及自己的思考。


01 互联网时代,流量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拥有流量分发能力是BAT之所以为BAT的原因。未来可能是ATMT(阿里+腾讯+小米+头条)。通常认为,流量变现效率的优先级是:游戏>广告>电商,然而从市场规模大小来看却是:游戏<广告<电商。这也是为什么腾讯在占据游戏和广告的优势后,仍然想做电商(现在是新零售)的原因之一。


梳理历史,我们发现近年来,阿里和腾讯都在通过投资提高流量变现的效率。但二者的差异在于: 阿里的收购和投资更多是为了获取流量,而流量是为了绑定用户在平台上产生更多交易; 而腾讯则相反,投资多是为了自有流量的变现,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投资电商,也适用于教育等多个领域。 站在这个逻辑下,我们再来理解一次两位爸爸近期线下零售投资的战役,大马爸爸买的是高鑫、三江、新华都、居然之家,小马爸爸投的是永辉、家乐福、步步高、海澜之家。大马爸爸希望获取线下流量、整合数据与供应链;小马爸爸则一手给钱,一手给流量。(原文来源:搅动格局的拼多多


思考拓展:LTV=P*T(用户单次消费可以为公司提供的价值为P;用户在公司消费的频次为T。)


腾讯以社交产品起家,其免费模式带来的用户显然难以为其支付太高的P值,但是社交产品的天然属性就是用户和产品接触的频次极高,即T值特别高,所以腾讯要做的就是尽量提高每次用户与产品接触时可以产生的交易价值。所以腾讯早期做游戏,微信时代通过支付和在钱包功能下的大量消费功能框来提升客户的P值,现在又开始小程序~~~


拥有强大电商基因的阿里,其用户每次和阿里系品接触时产生的交易价值是远高于腾讯的,因为当用户主动去淘宝/天猫搜索商品时有很大概率会产生交易,所以其用户价值P相对腾讯要高。但是,用户接触阿里产品的频次明显要低于腾讯的社交产品,这也是阿里为什么一直想要打造社交产品的原因,即提高阿里产品和用户的接触频次T。


阿里的C端社交产品“来往”做的比较失败,但是服务B端企业客户的产品钉钉却很了不起,成功抓住了移动办公风口上的猪,且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用户量已经突破1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纵观阿里整个发展历史,只要是和钱相关的、和商务相关的、和商家相关的,阿里几乎都战无不胜,阿里擅长的就是企业级业务,所以基于企业级业务的钉钉就比来往更符合阿里的基因,相对而言也更容易成功)。


但是就产品本身属性,钉钉服务企业客户,带来的结果是企业员工与产品仅仅是接触,并不消费,所带来的价值不大。所以2017年阿里推出了“春泥计划”,旨在整合内部飞猪、天猫企业购、阿里云、千牛、网销宝、阿里妈妈等事业部的诸多资源,且拿出10亿元补贴,在办公采购、商旅出行、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企业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帮助它们解决日常运营中存在的各种痛点,帮助钉钉打造企业生态圈,当然提高P值也是其目的之一。


假想:钉钉突破1亿用户,在实现初步的网络效应后,很有可能会以部分重度个人用户为突破口,将影响力从B端企业社交领域向C端个人社交领域渗透。另外,在阿里生态中还有5.2亿支付宝用户、手淘用户、高德用户、UC用户、微博用户、优酷用户......只要钉钉接得下,这些资源在未来很可能会通过某种方法与钉钉会师,帮助钉钉切入C端社交领域。


02 “互联网+”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是信息过剩,由供应过剩而衍生的是注意力的严重稀缺。这也导致众多互联网创业者们开始想尽办法去争夺注意力资源,而注意力资源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流量。怎样在无限的信息中获取有限的注意力,这样的新供求关系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甚至是唯一商业命题。


流量变现商业模式大体不过两类:要么抢占底层入口成为基础设施——美团、滴滴不惜代价跨界火拼,争夺的无非就是生态入口;要么抢占顶端内容成为注意力消费品本身——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弯道超车的信息聚合分发平台,正是力图通过争夺用户注意力来搭建商业价值。


只不过,相比“美团滴滴们”聚焦在更为纯粹的生态“工具助手”属性,精神内容消费特别是娱乐内容对于注意力拥有更为直接的聚合力,这是今日头条们在流量竞争中的逆袭法宝,当然,这也成为导致其陷入监管风暴核心之所在。


03 分享一个新颖的观点,从侧面说明了 ofo 或 Mobike 等共享单车的价值---共享单车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利器。 


在房地产行业里有一个“轨交房”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地铁出口附近的房子就叫轨交房。离地铁口越近,就越符合轨交房的概念,房价也就越贵。因为有了各种共享单车,大家对于步行到地铁口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了,所以轨交房的外延被大大扩展了。以前很多交通不便的房子,现在变成了可以接受,随之而来的是非核心地段的房价的上涨。 据说这个趋势目前已经发生,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方便人短距离出行的共享单车,绕了一圈回来,竟然很可能是房价继续上涨的帮凶。这大概就是商业世界的另一种魅力吧!


04 之前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当初看不懂的共享单车融资能力如此之强(或者说能够拿到那么多钱)?为什么有些资方在公信宝估值4000w时候没有投资(仅过了一年时间,公信宝估值40亿)?我想以下就是解答


资本的扩张,通常有两个渠道,一是在原有领域扩大再生产。但是因为竞争使得行业的平均利润下降,资本开始走入第二个扩张渠道:助推新的行业和领域不断产生,也就是寻找增量市场,也叫“新赛道”。但是,每个新行业、新领域的产生,都需要创业者、资本家有足够的想象力,能预见到商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新领域能够真正创造财富和价值之前,常常需要去探索并验证商业模式是否可行,这常常需要前期大量的资本投入,在新商业模式尚未形成规模之前,信心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常常不是问题,消费力是最终瓶颈,原因是消费能力相对固定。所以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本质上常常是“生产过剩”。


当已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已经饱和,资本会与创业者一起寻找新的“增量”需求,之后提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个过程就是寻找“新赛道”。


当新赛道由创业者们发现之后,对它的价值和未来市场空间的衡量,靠的基本上是资本的“想象力”,此时,资本在一个人迹罕至的世界里凌波微步。当然这个赛道最终的真正实现,是要靠大众以生产者、消费者的身份,一步一步实践出来。但是资本的提前布局,抢占了最大的红利。


资本获得高额的回报,也是合理的。首先,资本需要承担风险,不是所有的想象最终都会被市场买单(创业公司出让股权获得风险投资资金且创业失败不需偿还);其次,资本最先发现和构筑了商业文明的新边疆,靠的是大佬们与创业者超强的智力、前瞻力和毅力,这部分能力理应获得溢价;最后,很多资本背后有非常广阔的资源,靠近某些上层关系,靠近某些有价值的圈子,高额回报也是价值兑现的结果。资本流动的逻辑,与实业是完全不同的。


在不违背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的前提下,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猎场,在这一点上,资本无疑是在食物链的顶端。